是不是时间到了,鹦鹉寿命不是很长的。。。
老三样吧,换水升温加盐。。。
祝好运
貌似你的水温激发了它们的本性和活力,鹦鹉鱼养殖密度小了的话,就会互相追咬至死,直至剩下最后一个——即便不是当场咬死,也会被不断的伤口感染致死(伤口不会流血,仔细看会看到一些白肉,感染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白毛)。有机会的话,别养鹦鹉鱼为好。建议你给鱼缸投放维生素C和青霉素,用量按照成人体重与用量的比例对比水容量施用药量。每天用盐水浸泡15分钟(从浴缸取水制作盐水)。给鱼缸换水时施用抗菌净水的药物。
龟必须要拿出来单独喂啊,哪儿能鱼一起喂啊,就算没鱼,也不能在养龟的缸里直接喂啊,容易影响水质,导致龟生病的。
有可能是轻微脑震荡,找兽医,还有可能是脑子坏了
必须给它吃点消炎药,比如土霉素等,少量的,防止伤口感染。然后给它喂点葡萄糖或是电解质。把伤口消毒后,用创可贴包起来。希望不死,但是再走路估计困难了。也可以把鸟带到小的社区医院去,让医生帮你看,就按照给人治病的思路治就行了。
加氧 加温 另外为增色饲料要好牌子的,会养回去的。
绝对可以 我家就这么养的 一只黄头和八条鹦鹉 还有一龙一虎一魟 黄头特能吃 背甲才6cm吧 平时给些洗净的生菜叶它就吃个不停 给鹦鹉喂颗粒饲料时 它一口一颗 能吃掉1/3 好养的很 当天买回 当天开食
得病原因大多是捞捕、运输观赏鱼时,稍为不慎,使鱼体皮肤受伤,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,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,吸取养料,迅速萌发,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,一端向外生长,形成棉絮状菌丝。霉菌刚寄生时,肉眼不易发现;待肉眼见到时,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,由外向内生长。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,使组织坏死。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,鱼体负担过重,使游泳失常,食欲减退,日渐瘦弱,导致死亡。观赏鱼感染霉菌时,还受其
水太生没养过水吧?或者换水都是整缸换?水质温度的原因,温度30度左右恒温。水要养好然后每10-15天规律换水四分之一.
还是带去医院具体看看吧
先把受伤的鱼隔离开,在往水里放些盐防止感染 ,再观察它的情况。这种伤势你能做的只有防止感染了,伤得太严重时没有救的。
看样你的鹦鹉鱼不是一般的多 龙鱼不仅可以和鹦鹉混养 还是大多数人混养的选择 如果真想混养 必须要选大点儿的龙鱼 20厘米以上的 再多鹦鹉都不敢欺负 鹦鹉就是流氓 欺软怕硬
鹦鹉鱼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,这包括水的温度、盐度、PH值等,不能一下子变化太大。刚买回来的鱼,出现你这种情况也正常,过几天鱼适应了新环境会好转的。 这段时间你可以检测一下水温(28——30度为宜)、PH值(6.5——7为宜),加盐(按楼上的比例,但千万不能放食盐,食盐加了碘,对鱼有害),曝氧,适当换水。 我估计,你放鱼之前有没有养水,你的鱼缸的水PH值可能在7.5以上。
水温20度?十有八九是冻毙了,可怜的鹦鹉。温度维持在25~28,个人建议缸水在26度比较合适,20度鹦鹉很容易挂的。
这种病是由原生动物所引起,病原体名为白点虫,它会深入皮肤的细胞,进行无性繁殖,形成白色的小点状胞囊。患有此病的鱼全身满布白点,每个白点胞囊内含有许多幼小白点虫,白点虫吸取鱼体组织的营养而长大并增加数目,后来破囊而出,游到水中,再返回鱼体上侵袭皮肤,形成更多的小白点。 白点病的治疗方法: 可利用白点虫不耐高温的方法,提高水温到30度。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,加速其生长速度,使他们自鱼体表面
鱼病主要是水质长期不好引起的,水清晰并不等于水里无氨毒,要养好鱼关键的是过滤,过滤就是过滤鱼便,水里的毒素都是鱼便产生的,也只有把鱼便的氨除掉才能保持水体的稳定更适合鱼类生存,鱼也才能健康而少病。如果过滤效果不好水体的氨含量就高,鱼长时间生活在有氨毒的水体里,体质会慢慢变得虚弱就很容易受到水里病毒的侵害。有些危害不是一下就显示出来,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,这一般是从体质较弱的鱼开始。百度永清过滤了解
你的水应该是碱性水,你测一下 ,或者摸下里面的设备,是不是有点腐蚀的感觉,很渍,如果是,你就买瓶黑水用。软化下水质
这个倒是不会,因为这两种鱼不相克,放心饲养那就买一个那种网,把水箱分开吧,只能这样了,总之肯定不会咬死
1、水温太低了吧!2、水温变化太大了!3、家的水有问题不过最主要的应该是水温你把水温提到30度试试吧
眼肿,容易是头洞病的连带并发症。导致原因,大部分是水质问题,或者营养问题。确定是眼睛肿,可以外涂红霉素或者金霉素眼膏。如果是其头部其他部位,长了像粉刺似的白色物体。就需要紧急治疗了。这属于头洞病范畴了。初期是可以用棉签把白色物体挤出来的【不是眼睛上长的,是鱼头部上长的】。后期溃烂,用棉签清除伤口烂肉,上甲消锉填充伤口,用红霉素封口。每天上药,2-3天就可痊愈,不过会留疤。给小鱼上药,找快毛巾,弄湿
放心吧,说不定你现在再去看她的时候她已经顺利生产了呢·